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古代名人之人物百科-桓温介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12 20:25:52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知名人物,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事迹有利于我们增长见识,同时对我们掌握中国历史也有帮助,为了增加大家对古代名人的了解,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古代名人之人物百科-桓温介绍,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桓温

桓温(312—373.8.18),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东晋权臣、名将。

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太守。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他桓温,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晋书·桓温传》)。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温峤笑道:“果尔,后将易吾姓也”(《晋书·桓温传》)。

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苏峻反晋。咸和三年(328年)六月,桓彝被苏峻部将韩晃所害,泾县县令江播曾经参与此事。当时桓温年仅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晋书·桓温传》)。咸和六年(331年),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其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将兵器放在身边。桓温化装改扮,诡称来吊丧,衣袖内暗藏兵刃,手刃江彪于丧庐之中,又追杀了其二弟,终报父仇。桓温由此为时人所称。

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晋书·桓温传》),脸上长有七颗黑痣。年轻时与沛国刘惔为友,刘惔常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晋书·桓温传》)。桓温成人后,娶南康长公主(明帝长女)为妻,拜驸马都尉,又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温除授琅玡太守,登上仕途。建元元年(343年),桓温进位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当时桓温和征西将军庾翼关系最好,庾翼有一次向成帝推举桓温说:“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晋书·桓温传》)。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他临死前上表请以子庾爰之继己之任。由于荆州是东晋重镇,关于庾翼的继承人选在朝臣中引起争论,有人认为诸庾世在荆州人情所归,应依庾翼所请,以庾爰之镇守荆州。但时任宰辅的侍中何充则认为:“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者,岂可以白面年少猥当此任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晋书·何充传》)。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说:“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晋书·刘惔传》)。因此他劝会稽王司马昱自己出镇荆州,又请以自己为军司,司马昱不听。有人还担心道:“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何充说:“温足能制之,诸君勿忧”(《晋书·何充传》)。八月,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等六州诸军事,领任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温荆州后,庾爰之果然不敢与其相争。从此以后,桓温立志要在蜀地建立功勋。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其地民风劲悍,兵强财富居天下之半,素为东晋重镇。东晋在江南立国,以建康为京都,以荆、扬为根本,而荆州地处扬州上流,常能对京师建康形成威胁,桓温既居此形胜之地,就为他日后专制朝政,几移晋室的作法打下了基础。

桓温有雄才,史称他有“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晋书·桓温传》)。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后,为立功以树威,决定西伐占踞巴蜀并已日渐衰微的李氏成汉政权。在建元元年(343年)八月,李势继成汉主位。李势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滥,常常杀人夺妻,荒淫无道;而且他经常诛杀大臣,使得人心离散;加上饥荒,国势更加衰落。桓温认为这是个好时机,便上奏皇帝请求带兵去讨伐李势。当时众位将领都认为北方战乱,而且蜀地险远,所以都表示反对。唯独江夏相袁乔赞成,他说:“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天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片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晋书·袁乔传》)。桓温从其策。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要求伐蜀。随后他不等回音,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精兵万余人,溯江而上,攻打成汉,并使袁乔率2000人为前锋。朝中闻知,诸臣皆因蜀道险远而温军寡少深以为忧,唯刘惔认为桓温必能克蜀,人问其故,刘惔说:“以蒱博验之,其不必得,则不为也。恐温终专制朝廷”(《晋书·刘惔传》)。

十二月,桓温率领军队到达鱼复浦(今四川奉节县东南),鱼复平沙之上有诸葛亮所造的八阵图(古时的一种作战队形),垒石为八行,每行相距二丈远。众将见此阵图,无人能知。桓温见了说:“此常山蛇势(是古代一种阵法,在《孙子》一书中称之为山蛇:击其尾则首至,击其首则尾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也”(《晋书·桓温传》)。众人听后,无不叹服。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温水军至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成汉主李势命其叔父右卫将军李福、族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率大军自山阳(今四川双流东南)赴合水(今彭山双江镇)阻拒晋军。诸将欲在江南(今双江镇以北、府河以西之牧马山区。古人以大江为东流,故以大江之西为“江南”)设伏以待晋军,但昝坚不听,率军从江北鸳鸯琦(今双流镇西北,岷江东北岸)渡江向犍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开进。桓温军避开犍为郡城及武阳城(今双江镇北),间道直指成都南面之白家场、石羊场。昝坚军正好与晋军异途。

三月,桓温攻下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这时,有人建议桓温分兵两处,异道而进,以分散汉兵兵力。袁乔则认为:“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晋书·袁乔传》)。桓温纳其言,以参军孙盛、周楚率老弱残兵留守辎重,自率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这时李福等回军进攻彭模,被楚、孙盛奋力将其击退,李福败后退走。桓温进军途中与李权相遇,三战三胜,汉军溃散,从小路逃回成都。昝坚军在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新津南,彭山县北岷江边)渡江还军,待赶到晋军时,桓温已攻至成都南郊,昝坚军不战自溃。李势倾城中守军在成都笮桥(今成都西南南河上,桥用竹索编成)同桓温军激战。桓温军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桓温马首,桓温的马也中了四五支箭。晋军皆惧,意欲退军。不料鼓吏误会了他的意思,猛鸣进鼓,袁乔乘势督士卒力战,大破成汉军。晋军乘胜直追,火烧城门,李势连夜逃走,远遁九十里,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遣散骑常侍王幼向桓温请降。然后舆榇面缚诣桓温军门投降,桓温出来亲手给他松绑下令烧掉棺材,把李势及其宗室十余人送到健康。至此,成汉灭亡。

桓温既平蜀,在李势殿上置酒大宴将佐参僚,当地缙绅皆来庆贺。桓温生性豪爽,气度不凡,加上新平蜀地,志得意满,在宴会上神采飞扬,历数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之事。他“音调英发,”“其状磊落,一座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世说新语·豪爽篇》)。

桓温驻军蜀地,援引成汉政权中的贤才为己之用,像成汉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嘏、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地一时之选,桓温并用为参军。

不久,汉故尚书仆射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将军隗文等各拥兵万余反晋。桓温亲率军进讨邓定,遣袁乔部进讨隗文,晋军皆大破叛军。桓温又命晋益州刺史周抚镇守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斩王誓、王润。桓温住成都30日后,即率主力撤还江陵(今属湖北)。还军时,仍以周抚为益州刺史,镇彭模。四月,邓定、隗文等反攻,入据成都(今属四川),晋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今四川绵阳东),退保德阳。七月,隗文、邓定推立成故国师范长生之子范贲为帝,蜀人多来归附。五年四月,周抚与晋龙骧将军朱焘合击范贲,斩之。至此,周抚经两年扫除成汉残余势力,使蜀地全归东晋。

永和四年(348年),桓温以平蜀之功,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威名大振。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病死,赵国大乱。桓温自江陵出屯安陆(今湖北安陆),并上疏请求北伐,朝廷不加理睬。时晋廷中穆帝年幼,褚太后临朝摄政。桓温伐蜀时拜表辄行,已引起朝廷疑忌,待其平蜀,更怕他威名过大而日后难制。于是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乃使在朝野中素具盛名的扬州刺史殷浩参综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对此很是不满,但他与殷浩素相识,知其不会有多大作为,并不惧怕。

六月,赵扬州刺史王浃举寿春(今安徽寿县)来降,形势对东晋变得更为有利,征北大将军褚裒遂上表请求伐赵。七月,晋廷以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命其北伐后赵。桓温北伐之举遂搁置。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大军四、五万自江陵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上下惊恐不安。褚裒既败,晋廷又欲以殷浩北伐,故殷浩时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闻桓温陈兵而下,惊慌失措,欲去位以避之,经吏部尚书王彪之力劝乃止。这时,会稽王司马昱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说:“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比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噂沓,想足下亦少闻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

桓温此时还不敢公开对抗朝廷,见信后即刻率军还镇,并上疏解释:

“臣近亲率所统,欲北扫赵魏,军次武昌,获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书,说风尘纷纭,妄生疑惑,辞旨危急,忧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臣以暗蔽,忝荷重任,虽才非其人,职在静乱。寇仇不灭,国耻未雪,幸因开泰之期,遇可乘之会,匹夫有志,犹怀愤慨,臣亦何心,坐观其弊!故荷戈驱驰,不遑宁处,前后表陈,于今历年矣。丹诚坦然,公私所察,有何纤介,容此嫌忌?岂丑正之徒心怀怵惕,操弄虚说,以惑朝听?

昔乐毅谒诚,垂涕流奔,霍光尽忠,上官告变。谗说殄行,奸邪乱德,及历代之常患,存亡之所由也。今主上富于阳秋,陛下以圣淑临朝,恭己委任,责成群下,方寄会通于群才,布德信于遐荒。况臣世蒙殊恩,服事三朝,身非羁旅之宾,迹无韩彭之衅,而反间起于胸心,交乱过于四国,此古贤所以叹息于既往,而臣亦大惧于当年也。今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臣虽所存者公,所务者国;然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则臣本心陈力之志也”(《晋书·桓温传》)。晋廷以桓温为太尉,桓温固让不拜。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